在互联网时代,人类文明发展呈指数级增长。唯快不破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,商业世界同样经历着永无止境的新陈代谢。
与聚光灯下创业新贵不同,众多传统品牌却正在迅速被人遗忘。但这些品牌并没有任凭凋零与消亡,依然在互联网化道路上不断再造与新生:1月26日,在退出中国市场近两年后,摩托罗拉远嫁联想曲线返华。摩托罗拉堪称传统品牌重返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,在谷歌接受近两年洗礼后,如今正准备接受中国市场的重新考验。
MOTO返华 凭什么再造新生?
如果说MOTO首次入华是一家通信和电子公司的话,那么此次返华就更加倾向一家互联网公司。
长期以来,摩托一直以它的硬件开发能力著称于世,在软件领域却少有突破。在谷歌的两年中,摩托罗拉的软件取得长足发展,用户体验大为改善,其所推行的原生态的安卓在业界被传为佳话,被西方媒体誉为最佳安卓体验手机。另一方面,摩托罗拉对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商业经营也有新突破:摩托罗拉不仅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,更通过在线投票,让广大用户选择Moto X手机的最佳颜色和材质,还拓展了线上全渠道营销,开通摩托罗拉官网、京东商城、天猫商城、国美、苏宁和迪信通等在线预订渠道。另外,借助于情怀和线下渠道,联想在摩托罗拉返华之前,在全国各地做了几十场的粉丝聚会,大打粉丝经济牌。
此外,MOTO在硬件和软件产品和服务方面业可圈可点。通过远嫁IT巨头联想,MOTO不仅拥有品牌号召力、专利等优势,更整合了联想在供应链管理、渠道、产业链整合、对本土需求的理解等方面优势。据统计,目前摩托罗拉加联想已经拥有2000多项全球通讯专利。MOTO充分借鉴了三星苹果在华的巨大成功,又汲取了锤子手机折戟高端市场的教训,再造与新生指日可待。
除了MOTO,还有哪些传统品牌涅槃新生?
MOTO并非唯一一个通过互联网化再造新生的传统品牌。那么,有多少品牌同摩托罗拉一样归去复又来,从此涅槃?有多少老品牌在互联网大潮面前日趋消亡?又有多少复又东山再起呢?
苹果。对,你没有看错,就是苹果公司!
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根本不是互联网公司,而是一个十足的IT科技公司。理由如下:苹果与微软、甲骨文等均成立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,甚至互为竞争对手;苹果最初仅生产电脑,后来才转型移动便携式设备领域;苹果曾经几乎被IBM和微软,逼到墙角。
简言之,一部苹果公司史就是一部传统品牌再造与新生的转型史。这个成立于1976年的电脑公司不仅经历了从电脑到手机的主要业务转型,更历经了长达12年的内部权力斗争之中。80年代起,苹果在个人电脑业务遇到新兴的竞争对手——电脑业的“头号人物”IBM。稍后,微软windows95系统诞生,苹果电脑的市场份额更是一落千丈。但通过移动软件研发,苹果公司走到了移动互联时代前列。2001年,苹果推出的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,一举击败索尼公司成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。晚至2007年,苹果结合iPod和手机功能,才推出大名鼎鼎的iPhone、第三代iPod nano超薄数码音乐播放器和iPod touch。不到3个月,苹果公司便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移动电话的出厂公司。虽然苹果依然没有击败微软和IBM,但却乱拳打死了索尼、摩托罗拉、诺基亚等手机巨头,从而获得新生!
点评:苹果公司由电脑主营业务转型为手机主营业务,由PC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最终“起死回生”。苹果的转型很能说明问题:首先传统品牌要敢于进行跨界尝试与边缘式创新,苹果从新崛起的突破点即在于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和iPhone;其次,快速迭代创新,苹果每一次推出新品都极大地推高了市值。当然,苹果公司对产品硬件和软件的极致追求,更是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公司学习的典范。
2013年,苏宁第三季度季报首次出现了亏损,这是苏宁上市以来的头一次。这对于一心向电子商务转型甚至将名字改为苏宁云商(002024,股吧)的苏宁集团是一个不小的打击,甚至给整个传统零售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之路又蒙上一层阴影。
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不易。2014年,苏宁“一体两翼”互联网路线图得到切实执行:以互联网零售为主体,打造O2O的全渠道经营模式和线上线下的开放平台。虽然苏宁的互联网化转型根本谈不上一帆风顺,但目前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:启动线上线下同价策略、提出开放平台战略、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、拿下虚拟运营商牌照、收购在线视频软件巨头PPTV……
你造么?2013年,苏宁易购甚至杀进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前17名!
点评:一直以大家电、3C和母婴为傲的苏宁,如今已经日益转型为全品类电商平台。从品牌到渠道供应链,再到线下门店,苏宁已经开启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再造历程。转型伴随着阵痛与挫折,需要坚强的意志决心与强有力的领导。需要说明的是,转型不是凭空想象,通过边缘式的创新与延伸,往往能够找到新的转型突破口从而获得新生,苹果的经历则是证明。
就在前不久,当当网宣布进行品牌升级。十五年来的口号“网上购物‘享’当当”,变为更具新时代特征的呐喊——“敢做敢‘当当’”。历经十五年的成长,当当在以价格血拼的电商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,不再是仅仅强调价格,而是宣扬一种品牌态度。
点评:一直以图书业务被公知的当当网,受到新晋电商的挤压以及图书市场自身的局限性,不得不做出转型之举。之后当当网将彻底转型为“综合类电商平台”。不久之后又宣布更改新标识,双管齐下,它的两次改变恰巧成为转型时尚电商的一次品牌形象的重塑。历经16年发展,当当网决心投身二次创业,凭借扎实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再造新生,敢于接受和担当互联网化转型之重。